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5.6.4-6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5.6.4-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热点 »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增速放缓,原因几何?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增速放缓,原因几何?

合同能源管理是市场化节能服务的重要机制,其推广实施对壮大节能服务产业、推动节能降碳及实现"双碳"战略具有显著效益。该模式不仅能有效降低用能单位技术改造风险,更能激发市场主体节能改造的内生动力。然而当前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仍未突破,与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相比,节能服务产业仍存在市场潜力释放不足、发展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

建议从顶层规划、营商环境、支撑体系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加速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助推节能服务产业升级,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增速放缓,原因几何?-暖通展|上海暖通舒适系统展COMFORTECO CHINA 2025

01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现状

01
产业发展呈现"前高后低"态势

自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二十余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节能服务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产业规模呈指数级增长:总产值从2011年的1250亿元攀升至2022年的511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6%;新增项目投资额由412亿元增至1654亿元,累计撬动社会资本超万亿元。但需关注的是,"十三五"时期产业增速开始趋缓,疫情三年间更是出现异常波动,2022年总产值同比降幅达15.8%,首次出现负增长拐点。

02
市场主体量增质弱特征明显

在政策红利驱动下,节能服务企业数量持续扩容。截至2022年末,全国节能服务企业达11835家,从业人数突破88.6万。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实际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企业不足总量的1/3,主板上市企业屈指可数,行业龙头稀缺。从经营规模看,73%企业注册资金低于2000万元,91%企业年营收不足亿元,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仅维持在900万元左右。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储备薄弱、专业人才匮乏、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增速放缓,原因几何?-暖通展|上海暖通舒适系统展COMFORTECO CHINA 2025
03
项目布局存在领域集中现象

当前节能改造项目高度集中于工业(56%)、建筑(39%)、公共设施(5%)三大领域。其中工业领域以电机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为主,建筑及公共设施领域聚焦暖通系统升级。这些领域因节能潜力明确、投资回报周期短成为市场热点,而技术复杂度高、资金需求大的细分领域则进展缓慢。

02
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01
融资瓶颈尚未实质性突破

融资难题始终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障碍。调研显示,超过80%企业存在融资需求,但92%难以获得有效融资支持。2022年新签项目中,仅24%成功获取外部融资,75.5%依赖企业自有资金。现有绿色金融政策落地效果欠佳,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成本高企(较基准利率上浮3-5个百分点)、审批流程冗长等问题。若融资渠道畅通,半数以上企业增速可提升一倍。

02
节能量核算体系亟待完善

尽管已出台《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等规范,但实操中仍存在标准适用性不足问题。不同核算方法导致的节能效益偏差常引发合同纠纷,部分用能单位存在拖延付款甚至违约现象。行业细分领域缺乏专用计量标准,工业流程复杂场景的节能计量尤为困难。

03
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激活

市场需求端动力不足:部分用能单位改造意愿薄弱,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导致违约成本偏低,部分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壁垒。技术创新支撑不足:优质项目储备日渐减少,企业对智能化、集成化技术研发投入有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广度不足,难以满足"一站式"综合服务需求。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增速放缓,原因几何?-暖通展|上海暖通舒适系统展COMFORTECO CHINA 2025

02

统一的节能量计量标准不规范不完善

节能量的认定和节能效果的评测问题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核心问题,节能服务公司的所有收益实质上都来自于节能收益。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尽管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节能项目节能量审核指南》《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等文件和标准,但只规定了节能量审核的具体程序,规范了节能量计算的不同方法,未明确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行业。

采用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有差异,直接影响节能效益的最终认定,容易产生纠纷,拖延、克扣甚至拒绝回款等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不同的行业、工艺、流程、设备,其计算和计量方法不同,采用通用的计算方法可能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运行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尚缺乏细分的标准和计算方法,也会导致节能服务公司与项目单位产生巨大分歧而导致项目流产。

03

市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非常有效的节能机制,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中国落地生根,节能服务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但市场化仍然没有有效释放。

一是市场需求不足,用能单位意愿不强烈。

二是企业信用机制和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用能单位市场违约成本低,项目收入难以保证。

三是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现象频发,部分地区在招标过程中设置条件阻止外来企业进入本地市场,严重制约了合同能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04

技术创新和研发重视不够

合同能源管理经过多年发展,潜力大、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基本实施,内部挖潜难度不断提高,双碳背景下节能技术难度和用户需求提高,对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升级。

同时,用能单位“一体化”“一站式”“多领域”的服务需求,需要节能服务公司从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设备配套、工程承包、咨询服务等全产业链进行整合,实现由传统单一要素向综合性服务转变,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少,创新不足,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方面没有重大突破,尤其是涉及到工艺流程方面的节能技术较少。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在节能服务产业运用不广,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无法满足节能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参考资料:

1.https://www.comfortecochina.cn/

2.查看原文

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

联系我们
  • 公众号二维码
  • 官方客服号二维码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金雨路55号虹桥525创意园A座
  • 参观咨询

    400 069 0052

  • 项目合作

    +86 21 3323 1456

  • 市场合作

    +86 21 3323 1460

  • 参展咨询

    +86 21 3323 1336

主办机构
  • 中华环保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热泵专业委员会
  • 上海市环境保护 产业协会
  • 上海荷瑞展览 有限公司
  • informan
协办机构
  • 上海荷祥会展 有限公司

@2024 上海荷祥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12314号-6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4124号